读石彦伟的散文
白崇人
我与石彦伟相识是在他到《民族文学》任编辑之后。开始给我的印象是他颇懂“人情世故”,似乎少年老成;但接触多了,又觉得他还涉世未深,不时流露出一些“小孩子”气,性格中还留存着一股“犟”劲。
一天,他送来打印的他的散文集初稿,请我过目并提出意见。从这些散文内容看分成三个部分:其一,书写有关故乡、家事、亲人和友人的文章;其二,书写到北京工作后的生活及感受;其三,旅游或出差外地的见闻和感想。其中第一部分分量较重,也最为感人。
彦伟散文的主要特点,我以为是体现了一个“真”字,即真切、真情、真心。“真”是文学的魂。纵览古今中外,不真的作家成不了名家,不真的作品也成不了名篇。
我国有悠久的散文传统。流传甚广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所录篇章从先秦到明代,多为记实之作(写人、写事、写史)和议论散文,抒情之作不多,并多以人为由,以事为因,以论为据,以物为表,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彦伟散文也多是写人记事之作。他所写的人与事,都是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他抓住有震撼力的情节,特别是细节,以朴实之笔记述之,流动着感人的真切。
《现代汉语辞典》对“真切”的解释为:“清楚确实,一点不模糊”。彦伟的散文真实不虚浮,清晰不模糊,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真实清晰、有质地、有分量的人生画卷。
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应是“情文”。彦伟散文流露着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深情,对友人的留恋,对景物的感触……写得都颇动情,无虚妄之言,有肺腑之声。特别是有几篇写家事、亲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内心的真爱,难掩不泯的牵挂。
彦伟散文写出了真心。所谓真心,即真实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对真理的追求,对信仰的真诚,全都从他的笔底涌出。不掩饰,不忌讳,说真话。在华而不实、虚头假脑之风颇盛行的今天,能够写出真实的思想和看法,是需要勇气和挚诚的,这也是彦伟散文的可贵之处。
彦伟系回族。生于哈尔滨,祖籍河北泊头。他从小在回族家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后又受到回族友人的影响,所以他的身上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穆斯林气息。他的一些散文使读者感到这股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深刻。
散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有广泛的自由,又有严格的规范。从散文更高的境界来说,彦伟散文还存在不足,需不断攀登。望他继续努力,积累知识和阅历,掌握散文写作规律,增强哲理思考,磨练文字技巧,我相信他会大有出息的。
此时,窗外秋阳高照。蓝天高远,白云飞飘。心中充盈着对石彦伟和像他一样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祝福。
2011年9月17日日午
白崇人(1936- ),回族,文艺评论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原副主编,编审,长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著有《民族文学创作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