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大家的富裕
——北京弘鼎煲汤肥牛总经理马光华的创业之路
赛义德
无缘北京,死面大饼就咸菜
刚出西客站的时候,北京的阳光在清冽的风里显得有一点干,一点凉。人来人往,潮涨潮息,肩膀上扛着大包小裹的外来打工者太多了,像这个繁华城市地表下层出出进进的蚂蚁,小心翼翼地用触须试探着可能发生的一切:要么,在这座城市立住脚,要么,人财两空,扛着铺盖卷回老家。马光华疲惫的脸上冷峻而凝练,也不管身边的妻子和大舅哥,一个人倔强地走在前面。自古华山一条路,北京,我来了,就不走了!
这是1994年的深秋。
33岁的马光华在兰州供职的餐饮公司解了体,带着全部的一万八千元积蓄,到北京来闯一片天。人生地不熟,家里人都为马光华捏了一把汗,可这个眉宇间横着一股霸气的小伙子,从来不给自己找借口,留退路,真主给了人一个大前定,但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他对妻子说:“咱出去肯定要吃苦,说不定刚开始饭都吃不上,你能跟我遭这个罪吗?”妻子笑了,说:“光华,你就好好闯吧,你走到哪,我都陪着你!”
牛街,这是京城回回的集散地。马光华哪也不认识,就知道这么个地方,就携家带口地往这扑奔。为了省钱,他们潜入伊协附近一家破旧的地下室,开始四下打听哪能租到面馆的房子。马光华在兰州就是做拉面师傅的,他对自己的老本行很自信。那时的北京房价可不像现在这么离谱,但租个门市铺面一年也得四五万,马光华跑了几天,汗就下来了。钱如流水般哗哗地花着,几个人开始还找家小饭馆点盘炒面,并央求老板照顾多给加点量,过了几天就不往饭馆里进了,牛街的街头就有老回回卖死面大饼的,一斤才一块来钱,就点咸菜就下饭。有一天找房子找得累了,见有一家饺子馆,蒸饺一毛钱一个,几口子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一咬牙进去就点,十块钱要了整整一百个蒸饺,甩开腮帮子就开造。后来马光华回忆说,这是他们来北京以来最丰盛的一顿饱饭。
落脚廊坊,柳暗花明又一村
北京实在住不起,他们只好转战大厂,那里回民多,吃个饭也方便。马光华和大舅哥买上五块钱的车票,去天津继续找房子。那天下着小雨,天阴冷阴冷的,哥俩打不起车,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路过汽车站,马光华只听得有人在喊“廊坊廊坊”,他想都没想,下意识地就往售票口奔去:“给我买两张廊坊的票!”大舅哥愣了,扯住他问:“兄弟你不是脑子进水吧,廊坊是哪,去那干吗?”马光华一指旁边:“你看看,那一排人,全是排队去廊坊的,说明那儿人不少,咱就去那,说不定有新发现!”就这么,出了廊坊汽车站,已是深夜。异乡的夜格外清冷和孤单,车站四下无人,只有几个等活的三轮车夫:“上车吧,去哪?”哥俩面面相觑,支吾道:“随便走吧,一天没吃饭了,找个有回民饭店的地方吧。”车老板儿没给他们走冤枉路,三拐两拐,真就找到了一个回回馆,可人家已经打烊了,正在收拾。天性爽直的马光华进屋道了一个“赛俩目”,说我们是外地的多斯提,吃不上饭了。老板二话没说,吩咐伙计重新开火,不多时端上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并介绍他们就近住下。
次日一大早,马光华二人仍在这家饭馆吃早点,发现这早点铺相当火,心里暗暗有了底,心想这地方八成有戏。一找房子,嘿,三十平米的店面,一年一万五千元,勉强够了。马光华赶紧去大厂把妻子等人接来,又打电话给老家,叫来炒菜的、配菜的、服务员和洗碗打杂的同乡,12月,一家西北穆斯林小店,简陋却热闹地开了张。马光华重重地舒了口气。
不过开业当晚,小两口一算账才傻了眼,进账才三百五十元,照这么下去,还不得赔个底朝天!马光华说:“老婆你别急啊,慢慢来,托靠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二天,营业额就涨到了五百五,到了春节仅仅两个月过去,已经稳定在两千多。紧巴的光阴有了缓和,小两口的脸上有了点儿笑模样。一天晚上,妻子对马光华说:“我看在这边干得挺好,你说,咱往后还去北京吗?”马光华没说话,他的心里装着一个深沉的梦想,因为太过珍惜,便不愿轻易说出口。
火车背肉,只为省下四十块
在廊坊开店,马光华却从不在廊坊买肉。因为他知道天津西北角马路边,有一家现宰现卖的肉铺,一斤牛肉比廊坊便宜一块钱,一次买五十斤的话,就能便宜五十块钱,而往返火车票是十块钱,总共就能省四十块钱。妻子心疼丈夫,说:“别为省这点钱跑远道了,怎么往回背呀!”马光华心一横:“怎么背,脖子下面有肩膀!”于是无论严寒的冬天还是溽热的酷暑,他隔三差五就坐上火车跑去天津买肉,夏天用的量大时,隔天就要一去。五十斤的肉,为了不淌血水,先用塑料袋包好,再套上麻袋,马光华把腰一弯,就把肉实实地顶在背上。肉铺老板早就认识了这个西北汉子,说“你怎么跑这么远的道来买肉?”马光华憨憨一笑:“攒钱呗,积少成多,以后能派上用场!”
创业难,难于上青天。虽然“西北穆斯林”蒸蒸日上,可背后的辛酸只有当局者清楚。马光华做面食在行,可烤串都是现学的,最初穿签子时,常把铁签子扎到手指上,血就汩汩地流了出来。马光华是个不怕生的汉子,店旁边不远有个大排档,维族兄弟没水了就时常过来打个水,都是穆斯林,没事就聊聊天,时间久了便成了朋友。马光华就向维族兄弟请教秘诀,怎么穿签子不扎手,怎么把火候烤到最佳。初来一个陌生之地,脚跟不稳,当地的混混地痞全来作梗,吃了一桌鸡蛋里挑骨头,马光华敞敞亮亮地说:“这顿饭我请客!”然而下次来了,又是一顿刁难,动辄还出现侮辱民族尊严的事情。马光华这可忍不了,该出手时也不含糊,那些滋事者这才罢休。
两年以后,马光华的小店已经红红火火,在当地小有名气了。正当所有同乡都感到这样的生活很舒适很安稳的时候,马光华突然作出一个决定:走,咱回北京!
时光啊!日渐安逸的生活没有磨平这个西北汉子回到北京的梦想。回去,意味着未知的的艰辛和险阻,但马光华咬定一个信念:只有北京,能装得下他的抱负。
生根开花,马氏回民遍京城
1996年,北京慈云寺附近,马光华租下了一家新店。二百平米,租金十二万。拿出全部积蓄,把宝押在北京,马光华其实心里也犯嘀咕,但他觉得这样闯一闯,值。那时慈云寺的四环才刚刚修建,一切都方兴未艾,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照着这片蕴藏着无限生命力的土地,也照着马光华温暖的希望。
主道酬勤,这是一句真话。
马光华的拉面店不但生意火爆,随他同来帮工的同乡亲戚,陆续腰包都厚了起来,像花分了根一样,一大家族的人纷纷有了各自的店,都很兴隆。大舅哥在左家庄有一个店,小舅子在左家庄有四个店,弟弟在德胜门有四个店,马光华自己也先后在王府井、牛街等繁华地段开了四个店。有的同乡积蓄不够,开不起店,马光华就把自己的钱借给他,方方面面亲自打点,帮他把生意张罗起来。当年创业所吃的苦,所遭的罪,他不想再让同胞受了。
一家“西北穆斯林”,竟变戏法一样生出二三十家连锁,遍布京城大街小巷。
生计潦倒的马氏家族,因为一个人的破釜沉舟,有了不甘贫困的志气,有了闯荡天下的底气,有了由衰而盛的转合。
大家都说,马光华是他们的主心骨、领路人。
2003年,是马光华最开心的一年。因为,他终于在北京买上了房子。他和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有了一个可以憩息的家。
被他带上致富路的亲族们,每到开斋节、古尔邦节,都要齐聚他马家堡的新居,炸油香,过尔麦里,家族牢牢地聚成一团火,没有因为分开赚钱而疏远了亲情。邻居都很羡慕这一大家子回民,说他们会赚钱,人也好,团结和睦不分心。
现在,马光华在兰州老家基本没了亲人,但他每年还要回故乡的土地去看看。前年,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归真了,马光华说到日子了,得想着回去给老爷子走个坟。
峰回路转,不爱拉面爱煲汤
作为一个出身拉面行当、生计曾陷窘境的男人,马光华创造的一切虽不能说惊天动地,却是不甘平庸、不曾屈服的动人写照。很多人说他钱赚得不少,又拉起了这么多的同乡,挺成功了,可马光华不这样想,他总觉得身上还有一股没使完的劲儿!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好项目:煲汤肥牛涮锅。
这是几年前在兰州悄然兴起的一个新食法,最初是甘肃中医院聘请专家教授,经过科学研究配置而成,以粤式煲汤的工艺和甘肃优质特产及中药材相结合,融入现代膳食理论,根据春以养肝、夏应养心、秋以养肺、冬应养肾的四季养生思想,开发出营养煲汤三十余个品种,再与鲜嫩美味的肥牛及新鲜蔬菜有机结合,在补充人体所需能量、蛋白质的基础上融入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配料考究,醇香可口,简直就是一绝。
马光华心动了。
拉面做了这么多年,再没什么新花样。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了,不仅要吃出美味,更要吃出健康,而煲汤这东西,是中药食疗养生的新概念,正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高品质的保健需要。马光华还了解到,经营煲汤肥牛的兰州弘鼎餐饮公司,已经在金城创响了清真品牌,“吃出健康,品出美味”的理念深入人心,还被业界授予“华夏名汤”、“中国餐饮名店” 、“中华金厨奖” 、“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这么好的品牌,何不拿到北京来推广?一准火!
可毕竟又是一次创业,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北京的同乡亲戚知道这个不安分的马光华又要出新招了,而且还是以前很少听说的新名词,都有点为他担忧。马光华坚持认为,拉面行毕竟层次有限,穆斯林餐饮想上档次、走到大台面上,让社会瞧得起,就得有新路子。
2009年元月,新年一过,马光华兼并了自己的几家面馆,在红领巾桥附近的朝阳北路与延静里中路交接处,租下一个宽敞的二层小楼,“弘鼎煲汤肥牛”北京唯一分店,红红火火地开了张。这一开张,果然是异常火爆,一到饭口,饭店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大厅里热气腾腾,座无虚席。有的食客为了亲友团聚和家庭聚会都是提前一天预定,如果稍晚一步,包厢就没了;有的为了饱尝一下味道鲜美的煲汤,专程从西四环开车到东四环来;还有一位老先生,神经衰弱,半夜睡不着觉,每天都派女儿来店里打包一罐煲汤,说老爷子喝上睡眠就好了(煲汤本不外卖,但马光华给这位老先生开了绿灯);还有一位白领,中午总是和领导、同事来此聚餐,说到弘鼎煲汤吃饭不仅可以养生保健,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约马光华采访的这天晚上,我已吃过饭,可好客的马光华已经摆好了漂亮的景泰蓝小锅,还有一罐柠檬黄色的饮料,多少让我品尝品尝。盛情难却,我打开那罐饮料就要喝,马光华大叫一声“停”,吓了我一跳。原来,我和很多食客一样,不知这罐罐里装的,正是秘制汤料,一会儿锅里的汤烤干了,要用这个来添的。当然,这么干喝也未尝不可,营养同样好。
马光华告诉我,我喝的这一款汤底是山菌的,还有什么乌鸡的、鸭汤的、虫草的,花样多达三十多种,名字实在记不全,各有各的药用。他还有板有眼地介绍说,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疏肝理气的食物,也就是“升补”,这就是“药食同源”的食疗养生理念。我打趣道:“马经理你行啊,开了两年店成半个‘药匣子’了!”
经营着自己的煲汤药膳,天命之年的马光华依然冲劲十足。他每天早上开着车,去牛街把最优质新鲜、绝对阿訇屠宰的肉拉回来,由员工自己切卷,这才新鲜。买鸡,他不嫌远,一定去廊坊南营村的清真屠宰场,那有寺里专门派来的刀师傅。
“虽然远点,但那知根知底。回回不能自己糊弄自己啊!”
看着他那张憨厚粗红的脸,我想,比起当年他一脸臭汗,去天津来来回回背牛肉的经历,现在开车跑点远道,实在已算不了什么。
马光华喜欢他的这辆拉肉的小车,他说他还可以开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