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活水》阅读笔记
大连 老马
书是今年斋月在北京学习时买的,里面多数的文章曾在网路上读过,有些文字印象较深,所以当在牛街的那家店里看到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其实,对于一直喜欢散文的我来说,不管是谁的文字,大凡喜欢的,多半会买来读读。更何况这本书里的文字所描述的情形有一些是自己熟悉或是经历过的,便更觉得亲切了。因为在这些文字里读到了自己有所读并有所思的句子,所以记在案头,就像以往的那些笔记一样。
作者石彦伟是一位长在东北的回族青年,祖上是河北的。作为同是一名关里回族的后代,我这个长在关外的回族人对他文字里所描述的关外回族的一些事情,所使用的一些语言是感同身受的。“在东北的大地上,我的民族是很孤独的。幼小的年纪起,我就在红春联围裹中、门额高高挂起的“经都儿”上辩识着我的民族;就在永远蕴含着和平顺从的牛羊肉气息中呼吸着我的民族;就在祖父晨昏‘主哎——’的喟叹里谛听着我的民族”,这些语言读起来是那么的熟悉,我知道那句“主哎——”的调子,因为我曾经无数次听祖辈说过,而现在则是父辈的口头语。而“孤独”这两个字里所包含的那些故事,或许便是这本书与其它回族散文作品的迥异之处了。那是东北回族才能感受到的“孤独”。当在老家古镇静静的斋月的夜里,读到这两个字时,我咀嚼着它的味道,想起少年时的遭遇,唯有经历了那样的过往,才透彻了解“我远远地守在最偏僻的一个角落,本能地将头埋在母亲用心包扎的小铁饭盒里……像一具矮小倔强的雕塑”。而这“孤独”,隐忍了多久?沉默了多久?终于有人说了出来,“东北回民!孤独且流浪的人们,长寒的冬天渴望围炉取暖的人们,家家背负着闯关东深重记忆的人们——给我口唤吧,我写了你们了!诚然并不够,但以至仁主之名:一切只是开端。”
作者用三辑来阐释这“开端”——辑一:“找到回家的路”,以十篇文章里的家人情感与生活故事,写到寻根、亲朋邻里间的人情冷暖、与祖父母以及父母的温馨亲情。古老的运河,雪白的芦花,三姓街大院的童年,油香里包含的情感,祖父母的慈爱,姥姥的良善、父亲的推子、母亲的温厚。以真挚写就的这些文字,有温暖,有感伤,更有沉重,通过这些句子一一透露出来,如同流水般自然:“回乡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终归是无根的人,日日夜夜盼的故土归还了,仍像是无处安放的浮萍”,“她是嫌儿子喝酒的嘴脏啊!”,“揣摩这偶然的闪念,已颇存显迹”,“真主啊!时光与天命,宛如迷案”,“可全美是艰难的”,“那是一个疼痛的夜。惊雷乍起,暴雨倾盆”,“谁能尽解时光!……以时光盟誓,自尊而刚强的母亲,把这个疼痛的机密隐藏了五十年,直到姥姥无常,也没有对她诉说。”“似乎只有口到,心才能到,才道得出贵重与尊重,配得上炸制的辛苦”,“在宏大的前定的信约中,人的力是何其卑小,只能在原地凝望那个苍老的背影踉跄着喘息着,在归向真主的路上,渐行渐远”……。
辑二: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书写作者在不同地方所见所感的回族生活,所遇到的对其影响较深的回族人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的成长与锐变。写海南遭遇的那篇《天涯之远》里有这样的句子:“谁能读懂我的母亲?大教的人不会懂,他们觉得她说道太多,吃个饭也要这样那样;一些聚堆的回民却顶看不起,宣布说不把斋不礼拜不戴盖头的,都是野回回。……飘飞得零零落落,却把至善至美的根,牢牢地掘进泥土……她们是真主造化给我们的好母亲……”,这几段句子我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每读一次都会想到自己周围这样的母亲,只是不知道她们所承受的那些诸多年后是不是会依然如此?这种复杂的情感,有时读来便是一种疼痛。这辑里还有一篇《面朝活水》,我想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与气质的文字,“是的,道理在追觅中越发明澈了。不再以记者和游客自居,盘算猎奇的发掘。既选择文学的道路,就同进选择追随和卫护的举意,为人道说话,为正义立言。或此,那情谊一定是贴己的,成功是一定应承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沉厚的情感,才会有这样坚忍的文字。我想,正如他自己而言,“因那好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清洁而真挚的人”。
辑三:漂泊的孩子,书写作者在北京生活的某些片段。不容易的生活中依然在追寻着自己坚定的理想。此辑中有一篇《一棵树:屠杀与缅怀》是印象最深的,也许是因为我喜欢树的原因,所以当读到那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榆树被锯得只剩下“一棵磨盘大树桩了”的时候,不由得悲忿。“那实在是一棵很大的树,它的伟岸与粗硕,在这条低矮的胡同深处显得格格不入,……我爱上了这棵树,……从此我卑微的窗前也有了树。”“突然意识到,太久没有做求祈了。于是换了水,负重地捧起掌心,端庄地缅怀:为一棵不复生长的灵魂,也为一切轰然倒地的梦愿,永远坎坷的理解,还有遭遇屠灭、迟迟不归的痛感。”作者也是悲伤的,他所看到的远不止一棵树的命运,还有很多。这很多,便是不同的读者随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去了悟了。
这样的一本书,如今,正静静地放在我的书桌上,窗外是这个初秋绵绵的细雨,秋意冉冉,沉静的秋天就在手边了,正如读到的这些文字,“沉静中有大美”,但愿这个喜欢书写散文的作者在未来依然能“唯以散文作耳语”。
2012年斋月
注:文章当中所有宋体字部分均摘自于《面朝活水》。
转载自老马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5cc3c010197i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