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朵日纳文学奖颁奖晚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2012年6月26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与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作协主办,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协办的第二届朵日纳文学奖颁奖晚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风情园隆重举行。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文学》主编、朵日纳文学奖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叶梅,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朵日纳文学奖组委会主任丁新民,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总裁总裁丁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包明德,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阿云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阿尔泰,西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扎西达娃,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肖亦农等领导出席会议。
朵日纳文学奖专门奖掖全国蒙古族作家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及蒙古文文学翻译作品,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推进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传承蒙古族文化。“朵日纳”一词为蒙古语,是“东方”的意思,象征美好的开端、发展的起步。“朵日纳文学奖”,昭示着多民族文学事业如同东方升起的太阳充满希望。
此届评奖共收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作协,青海、辽宁、宁夏、甘肃、浙江、广东、北京等地出版单位推荐的118部申报作品,其中蒙文作品97部,汉文作品21部,包括小说57部,散文12部,诗歌26部,报告文学1部,评论8部,民俗1部,翻译作品13部。2012年5月24日至29日评奖会议在北京举行,由李敬泽、阿云嘎、阿尔泰、牛玉秋、包明德、梁鸿鹰、布仁巴雅尔等2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严谨、认真、细致的评审与充分的讨论,以实名投票方式评出获奖作品12部。其中,巴图孟克的长篇小说《有声的雨》(蒙古文)获朵日纳文学奖大奖;巴义的长篇小说《神奇的青海湖》(蒙古文)、鲍尔金娜的短篇小说集《摸黑记》(汉文)、莫·哈斯巴根的中篇小说《苍狼与歌谣的故乡》(蒙古文)、特·官布扎布的散文集《蒙古密码》(汉文)、纳·乌力吉巴图的散文集《父亲与故乡》(蒙古文)、宝音巴图的诗集《九宝之韵》(蒙古文)、海日寒的评论集《本土文化诗学》(蒙古文)获朵日纳文学奖;马英翻译的诗集《八仙圣水》、岱钦翻译的传记文学《风雨坎坷六十年——新中国开国蒙古族将军孔飞传记》获朵日纳文学奖翻译奖;敖其尔巴尼的诗集《水迹》(蒙古文)、陈璐的中篇小说集《天马行空那些年》(汉文)获朵日纳文学奖新锐奖。据悉,朵日纳文学奖最高奖金为12万元。
此届获奖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传记等各种文学体裁,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既有对民族历史的深入挖掘,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既有对民族文化、现代生存境遇的独特发现与思考,也有作家个人的独特抒怀,以及对蒙古族文学的理论分析与阐释,集中体现了2010年至2011年度蒙古族作家的创作水平,展示了蒙古族文学的新收获和新发展。
出席颁奖会的还有《民族文学》副主编李霄明、石一宁,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尚贵荣,作协名誉主席哈斯乌拉,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秘书长布仁巴雅尔,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井绪东,辽宁省作协原副主席孙春平,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向本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协副主席于曜东,第二届朵日纳文学奖评委会成员牛玉秋、乌日斯嘎拉、满全、莎日娜、铁军,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阿龙,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董事孙新华、刘忠义、补乐,以及参加2012《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改稿班的多民族作家、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员工、内蒙古文化界人士等。(杨玉梅)
本人有幸再次主持朵日纳颁奖晚会,并做了一回蒙古人。
第二届朵日纳文学奖授奖词
朵日纳文学奖大奖(1部)
作品:长篇小说《有声的雨》(蒙古文)
作者:巴图孟克
授奖词:巴图孟克是蒙古语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小说家。长篇小说《有声的雨》洋洋洒洒90万字,是作者数十年创作热情和辛勤写作的结晶。作品以艾格图花苏木的变革为中心,全景式展现了围封转移政策下的牧区生活,生动描绘了社会转型期内蒙古牧区的众生相,成功塑造了70多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经典现实主义的包容度和涵盖力。小说情节多线演进,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语言鲜活精到、妙趣横生、充满民间智慧,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中,表达了对生态移民及游牧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和美好希望。作品饱含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杰出的构思技巧与驾驭能力,是一部像大地一样坚实厚重、丰富多彩的长篇力作。
朵日纳文学奖(7部)
作品:长篇小说《神奇的青海湖》(蒙古文)
作者:巴义
授奖词:《神奇的青海湖》以清朝康熙年间青海和硕特部反清英雄洛桑丹津的历史业绩为主线,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悲壮的历史生活,艺术地还原了那段苍凉悲壮的历史进程。这是一部近年蒙古语文学创作领域的优秀作品。
作品:短篇小说集《摸黑记》(汉文)
作者:鲍尔金娜
授奖词:小说集《摸黑记》以灵动的笔触叙述成长的故事与生命的独特体验。一部分为初中同学的人物速写,以童真之心,极具独特视角,发现并抓住每个人物的性格、形体或行为特征,刻画生动,呼之欲出;另一部分为生活片段的截取,善于描述人物在短时间的特定情境中心理情绪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对当下都市青年的生活情境与精神状况作出精妙的描绘。作者对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把握纯熟,语言活泼灵动,极富个性。
作品:中篇小说《苍狼与歌谣的故乡》(蒙古文)
作者:莫·哈斯巴根
授奖词:《苍狼与歌谣的故乡》以蒙古族传统游牧生活为背景,讲述一位年轻博士来到遥远的沙漠深处的牧区阿尔斯楞老汉家寻找宝藏的故事。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草原传统文化气息,对人类生存方式、信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是莫·哈斯巴根近年创作中极具特色的优秀作品。
作品:散文集《蒙古密码》(汉文)
作者:特·官布扎布
授奖词:《蒙古密码》是一部历史文化题材的系列散文集,各篇作品在时空上紧紧连接,又可以独立成篇。作品站在时代的高度,抚今追昔,深入解读蒙古民族的历史,充满了文化寻根和文化反思意味。作者把个人的思索与文化典籍,积极互动,有机联系,体现着强烈的思想光芒和艺术张力。作品气度雍容、语言生动、鲜活优雅,张扬团结和睦、幸福和谐,批判仇恨与分裂。以民族的而又是人类的视角回顾和审视历史文化,契合蒙古民族的审美想象和价值追求。
作品:散文集《父亲与故乡》(蒙古文)
作者:纳·乌力吉巴图
授奖词:《父亲与故乡》以轻灵、细腻的笔触描绘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表现了父亲对草原的忠贞和对故乡的热爱。透过草原父亲真实、动人的悲喜故事,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父亲的无限热爱与深切怀念,以及对草原生态文化的深刻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故乡是蒙古文学永恒的题材和主题,作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文学的优良传统,是能够代表新世纪蒙古散文最高水平的佳作之一。
作品:诗集《九宝之韵》(蒙古文)
作者:宝音巴图
授奖词:青年诗人宝音巴图的诗歌涉猎广泛,对家乡的眷恋、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怀始终是他喜爱的主题。他在抒情中始终伴随着内心的自省,正因为这种坦诚面对世界的内省,我们又读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责任心。他的诗歌探索了多种形式,却始终保持着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种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诗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诗人的故乡阿拉善文化的熏陶。诗集《九宝之韵》准确反映了宝音巴图的诗歌创作水平,体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
作品:《评论集本土文化诗学》(蒙古文)
作者:海日寒
授奖词:海日寒是蒙古族青年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多年孜孜不倦地从事蒙古语文学评论和理论建构工作,发表了诸多具有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评论文章,推动着蒙古语文学的创作实践。文学评论集《本土文化诗学》,以现代文学理论、文化诗学视角,在当代世界文学背景和现代性语境中,对当下蒙古语诗歌现象、诗人诗作、诗歌思潮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释和探讨,提出了本土文化诗学概念。该评论集视野广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述精当,具有思想的光芒和思辨的锐气,为蒙古语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批评典范。
朵日纳文学奖翻译奖(2部)
作品:诗歌集《八仙圣水》(蒙译汉)
译者:马英
授奖词:蒙古族青年诗人道拉玛扎布的诗歌充满灵性和意境,注重诗歌形式的创新。蒙古族诗人、翻译家马英长期执着于蒙译汉文学翻译,将大量的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向外界宣传了蒙古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蒙汉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八仙圣水》是马英深入原著核心后,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出的翻译文本。该译著文笔流畅、意境优美,既保持了蒙古族诗歌的韵味,又不失汉语诗歌的韵律,抵达了文学翻译的优美境界。
作品:传记文学《风雨坎坷六十年——新中国开国蒙古族将军孔飞传记》(汉译蒙)(蒙古文)
译者:岱钦
授奖词:孔飞是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运动、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对内蒙古的建设有着卓著贡献的蒙古族著名将军。《孔飞风雨坎坷六十年》上下两册,共60万字,详细叙述了孔飞将军的坎坷人生,体现了他为祖国、为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动人事迹和坚强毅力。译者岱钦饱含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长期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蒙古族文学翻译事业。该译著遵循了传记文学的风格,语句严谨,译文流畅,不着痕迹,表现出译者成功驾驭蒙汉双语的能力,是一部上好的翻译作品。
朵日纳文学奖新锐奖(2部)
作品:诗集《水迹》(蒙古文)
作者:敖其尔巴尼
授奖词:诗集《水迹》以独特而灵敏的感觉解读自然万物、人世百态,用心灵之烛照亮了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和风景,富有朝气和青春气息,诗笔所到之处,包含着新的命名和发现,为蒙古族母语诗坛吹来了清新之风。敖其尔巴尼所创造出的自然而然的陌生化效果启示我们,在有灵气的诗人眼睛里,世界充满了多种感受和解读的可能性。诗歌短小可爱,意象新奇,语言富有张力和弹性,展示了蒙古语的诗性之美。
作品:中篇小说集《天马行空那些年》(汉文)
作者:陈璐
授奖词:中篇小说集《天马行空那些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女孩成长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独到生命体验,在与亲人、朋友及社会的复杂关系中探寻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需求,既书写了儿童期的女孩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探究,也表现了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在剧烈竞争中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挣扎,或令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心灵震颤,笔触尖锐深刻,语言幽默而内敛,充分彰显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