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研讨会在银川举行,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著作进行了研讨。我参加的会议并表示祝贺。
大河与河床
——在《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研讨会上的讲话
赵晏彪
昨天一下飞机,银川便是春雨绵绵。掩饰不住内心的感动,因为《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出版填补了回族文学研究的空白,是多少人的辛劳感动了上苍,这场春雨便是上苍对他们的眷顾。今天,我首先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和《民族文学》杂志社,向《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对所有为通史付出辛劳的组织者、编辑们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的那些非回族作家、编辑、专家和出版界的各民族朋友们,你们无私的奉献与支持体现了文学大家庭的魅力,也为这部通史增添了光芒。正因了你们之辛勤劳作才丰富了中国回族文学史,更因了你们的智慧与努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这个大花圃中才多了一丛艳丽的奇花。据我所知,目前能够写出这样高水平的民族文学史的民族还不多,许多民族通史大多是几十年前编撰的,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后的今天出版通史的民族并不多。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壮举,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举。
当我拿到这厚厚地几本大书的时候,我有点惊诧,如此众多的作家,如此分散的分布,如此浩大的编撰工程,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不仅对回族作家的分布进行了梳理,而且通过这本回族文学通史,让我们看到回族作家的阵营是如此的强大,许多我们不知道属性的回族作家浮出水面,不禁慨叹。
“回族作家和回族文学像珍珠一样分散于全国各地”,这是我读到通史后的感觉。这本通史不是采用以时间年代为序,而是以地域划分,清清爽爽,这让研究者和读者一目了然,对各地区的回族作家有了清楚明了的概念。因为回族不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一样,他们喜欢聚集在一地,往往回族同胞四海为家,他们分散于全国的各个城市,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这次的通史如一根线,将散落在各个地区的那些珍珠(作家、作品)一颗一颗地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我当编辑二十余年,从我手中编辑的稿件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回族作家,近年来我又组织少数民族影视工程,进行了两届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和评奖,一些回族编剧还获得了奖项。所以当我在这套通史中见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感到万分的亲切,那些名字让我回忆起在我主编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他们的篇篇大作和获奖作品,一些场景便浮现脑海。像北京地区的霍达、白崇仁、唐超英、者永平、高峰、马泰泉、谭宗远、刘涓迅、张宝申、李偑伦、马克等,像东北的高深、深圳的从容、山东的王树理、云南的叶多多,还有西北的石舒清等众多在座的回族作家的作品。
回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可以大说特说的,不仅他们中间有的最为优秀的作家霍达、张承志,更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石舒清、从容、马泰泉、沙叶新、陈村等在汉语语境中一样的玉树临风。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一批年轻作家已然成为气候,像李进祥、马金莲还有石彥伟等青年作家为回族作家阵营又添新军。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同时还让我感到振奋。一个民族的文学是由这个民族的人民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奋斗所创造出的,它在这个民族历史的进程中是这个民族辉煌的成就的一部分。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就越来越显得重要。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文学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首先也要发展她的文化。《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为想了解这个民族,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学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还使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内容和正能量,让其他民族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变迁兴衰,人情风貌,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在我的记忆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黑骏马》、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可以与任何汉族作家相比美。不仅在回族文学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在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中同样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然而《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撰还可以再完美些,比如说,既然称史,应该英雄进史,现在这部通史过于庞杂,水平参差不齐,又因厚此薄彼的体力,显得不够精华;其二,史中缺少评论和理论家,文学的成长与批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三,翻译家同样重要,可以考虑再版时增减为宜。
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文学通史就是罩在这个灵魂外的一个盒子。当你将这个盒子慢慢打开来,仔细阅读后,你就会进入到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你就会爱上这个民族,爱上她的文化,爱上她的金戈铁马,爱上她的温文尔雅,爱上她的能歌善舞,爱上她的智慧与胸怀……
回族有句谚语: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
每一位作家都似珍贵的油滴,而《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便是承载和汇集的河床。当千万油滴汇集在这河床里的时候,便是波涛汹涌的大河。
我欢喜那波涛汹涌的大河,但我更尊重那默默奉献精神的河床!
2015年3月27日于北京三赢轩

